我看过一个说法,
如果一个人从小,从物质到情感上的需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碰巧,这个人又有点天生人淡如菊。
那么,他有可能对外界的需求感会降低,
俗称佛了,但是不绝对啊,也有人会找刺激。
于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青春期,包括叛逆期,会启动不起来,
因此,心理上会推迟成年。
但与此同时,他的能力和阅历又是随着生理年龄增长的,
前半生有人——比如父母——帮他遮风挡雨,后半生已经有了前半生的积累。
举个例子,
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大学生欠了网贷,或者被骗了学费,觉得天都塌了,甚至轻生。
但是这些钱,对父母来说,可能不轻松,是血汗钱,会心痛,会对孩子埋怨责骂,甚至更过分一点。
但是通常不至于是个过不去的坎。
而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赚钱后,哪怕是007的辛苦钱,也会发现,当年的那笔钱让天塌不了。
说白一点,我小学忘戴红领巾就觉得是天要塌下来了。
后来我发现校门口小卖部普通红领巾只要五毛一根,而我一周有十块的零花钱。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忘戴红领巾塌不了天。(至于后来我妈收拾房间找出了一兜红领巾,那就是后话了。)
总之,只要一个人运气足够好,一生遇到的问题,都会在“能解决”这个范畴内。
也就是一生都未经事,
进而,心理上的完全成年会无限推迟。
至少,会一直有“孩子心性”的一面,
千帆历尽,归来仍是少年。
不排除有人历经人间百态看透世态炎凉后仍有一颗赤子之心,
就好像耳边有个歌词里的水手在絮絮叨叨: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但也有人就是纯粹因为他那艘船排水量大,小风小浪都不带晃一下的,
或者人家不乐意去远海,避风港里晃荡晃荡也挺好的,
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按照这个说法,确实有人可以一直“像”个孩子。
但是,大多数人,总会成年,甚至早熟的。
当然,像个孩子也不尽然都是好的一面,
天真烂漫是孩子心性,
天真的残忍也是孩子心性,
亦或是幼稚不懂事,甚至所谓的纯坏。
…………
同志们,
我说的孩子心性,
不是说的质朴等一切让人感到美好的词汇,
就是单纯的说这人“没有经历过苦难”,甚至是“没有经历过让人有点烦恼的事”。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成年,一定是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会这样?
二是我该怎么做?
通常,思考这两个问题不一定是需要什么痛彻心扉的苦难,但至少也得是一点“小小的烦恼”,
哪怕是孩子气的、幼稚的、在大人眼里充满童趣又可爱的烦恼,惹出的乱子只值得一个轻轻的脑瓜崩作为惩罚,也是烦恼。
经历了事情,才会有思考,进而促进心性上的成熟。
但问题是,同一件事落到不同人头上,并非每个人都觉得这是烦恼。
穷人丢了一张车票可能会觉得天塌了,但是普通人最多觉得有点心烦,条件好或许觉得这无所谓。
蚁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来猎杀一头幼象,而幼象从蚁群身上踩过去,不影响幼象依旧天真。
幼象不思考蚁群为什么要害他,也不思考面对蚁群的威胁他要怎么办?
因为蚁群不能让幼象,尤其是有象群保护的幼象陷入危险,甚至不能让幼象意识到刚刚有蚁群要危害他。
等到成年大象归于尘土,幼象早已成年,别说蚁群,狮子老虎也不敢轻易与之一碰。
非要有什么烦恼,
盗猎者的猎枪更能让他成熟长大,不是吗?
至于蚁群的威胁?那更不需要考虑了。
踩过去就是了。
他不在乎自己脚下的生灵是否痛苦。
这也是我回答里说的,天真的烂漫和天真的残忍都是孩子心性,像个孩子并不是一件纯粹的只让人感到美好的事情,有其可怕的一面。
或许不应该说,有的孩子在得到物质与情感的极大满足后会降低需求感,而应该说,会降低与外界交互的欲望。
我们小学还是初中,应该学过一篇emmmm意林味还挺浓厚的课文,大意是说给树浇水,如果天天浇,每次都浇足了量,树根就会浮在土面,而如果浇水时多时少,间隔有长有短,模仿老天下雨,树根为了获取足够的水分,就会深深地扎入地下。
换成人也是一样的,他已经汲取到了足够的能量,便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对自己的影响了。
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羡慕?甚至成年后同事间的较劲?那些从外界反馈中诞生的优越感?
不是那么的需要。
这种人会看起来有点孩子气的。
不是因为他家境优渥所以无忧无虑。
而是因为他内心满足,不需要自己主动从外界汲取太多的正向反馈,因此缺少了与外界交互,进而少了些许成长的契机。
当然了,内心满足通常是得有点物质条件作为基础。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需要外界的交互呢?
你需要思考怎么得到父母的关注,
你需要老师夸奖你同学羡慕你,
你需要比同龄人过的更好,
你需要有房子有车子,
最好还得是大别墅配大揽子,
你需要别人见你都得说一句牛逼,
或者仅仅是,你需要活下去。
你或自愿或被迫的走向世界与之交互,
你经历了太多想经历的或不想经历的,
你思考了太多想思考的或不想思考的,
你殚精竭虑,你虚与委蛇,
你想尽办法寻一条出路,
你变得越来越像个大人,
你距离孩子这个身份越来越远。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孩子心性不完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天真烂漫的一面,就是质朴松弛。
天真残忍的一面,就是缺乏同理心,意识不到他人的痛苦,理解不了他人的痛苦。
“何不食肉糜”,不就是既天真又残忍么?
——————
最后,回归一下问题。
为什么不能一直当个孩子?
你小时候小时候渴望自由,渴望长大。
你这种渴望,背后就有疑问,
我为什么不自由?
我要怎么自由?
我想怎么自由?
我长大后要做什么?
你会思考了,你开始有了小小的烦恼,
恭喜你,你距离成年近了一步。
+++++++++++++++++++++++++++++++
再补一点哦,
我对“孩子心性”还是“成年”是没有好恶倾向的,
无论是懵懂无知的孩子,还是老谋深算的大人,亦或是那某一刻的成人礼,
都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
对于绝大多数心智正常的人来说,唯有“长大”这件事本身才是永恒的。
刻骨铭心的苦难会推动你的长大,幼稚童趣的烦恼也会推动你的长大,
只是有人长大的太快,生理上尚且稚嫩心理上已经早熟。
有些人长大的太慢,迟暮之年依然童心未泯。
很多人会拒绝长大,
但我们害怕的是长大本身么?
其实是逃避被迫直面困难而已。
这是趋利避害的天性,不是什么难言启齿的事。
可是世界不是一成不变,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当意外来临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需要让自己及时长大一点获得更大的能力来应对困难。
职场上有句话是:“逃离舒适圈”。
仿佛不逃离就不配为人,
我个人觉得这个想法简直是有病,闲着没事逃离舒适圈干嘛?这不就是没苦硬吃么?
我不逃,我就在这窝着,我挺舒服的。
唯一的问题是,舒适圈可能会被外界打破,
这就是我说的意外降临,被迫直面困难。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闭上眼睛幻想舒适圈还在了,
就不能幼稚的拒绝长大了。
也就是说,
没必要长大的时候变可以保持孩子心性,
可一旦需要你长大,你也不能一味地逃避长大。
我觉得我们这一生,最好的状态便是:
去见山,去看海,去遇众生,去寻自己,
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成长,
百十年后,
以最合适自己的样子,化尘归土。
相关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