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中国社会在20年代以来的“新保守主义”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它既不是伊朗伊斯兰革命那样,由本就保守的沉默的大多数去推翻一小部分相对开放的城市人口的社会变动,也不是中国过去在革命年代那样,因为敌人过于残酷而形成的严谨的保守。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社会是从整体性的相对开放转向保守的。
2.中国社会的保守主义呈“年轻化”、“小众化”、“极端化”几个特点和趋势,并非人们刻板印象里那样由一群冥顽不化的老登主导定义。
3.中国社会的保守界定模糊不清,往往只是为了照顾某些群体的情绪而下定义。
我小时候,深圳台有一档叫《年代秀》的节目,里面有一期提到《庐山恋》。嘉宾说那个年代太保守了,全国人民的情欲被极大压抑,以至于《庐山恋》里只敢让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脸上啄一下,然而即便是只啄了一下,都在全国青年中引发了热潮。现在的老登当年基本都看过《庐山恋》以来逐步解除禁忌的那些电影,我这代人的父辈基本都看过他决定一刀未剪引进的《泰坦尼克号》,把保守的责任推给老登,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老登的问题我不止一次提到,那就是爹味,爹味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生态位,他喜欢说教别人,但是被说教的对象如婴孩般大吵大闹,这些“爹”往往又会没有底线地去哄孩子。当代中国社会的抽象保守已经到了把《庐山恋》男主角裸露的上身打码的程度,难道是这批当年的电影观众用爹味强制的吗?
只能是也只会是迁就某个或某些哭闹群体的结果。
当今中国,有两个群体的诉求高度符合这种抽象的保守行为:
一个是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父母,这个群体的子女普遍低龄,这些中年人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首先想到的是“适不适合自己的小孩看”,而非意识到“这是一个全体人民都在看”的内容,并承担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主动避免自己的孩子观看或正确引导。
另一个群体是部分95-05年龄段的青年,因为外形、性格、教育、观念等原因,个人的异性正反馈少得可怜,于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以一种极端的保守审判他人,而05后的青年,往往又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即便先天不如他人也懂得如何打扮或发掘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判断中国当代的“新保守主义”处在美西方社会LGBTQ的生态位上,两者都符合“小群体利用网络回声室扩大声量”、“小群体绑架公权力执行”、“被绑架的公权力通过牺牲普通人利益安抚小群体”等特征。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就好比美国人煮咖啡,中国人喝茶,你看到美国人的咖啡出了问题,似乎并没有必要一直盯着中国的咖啡看,既然都是后工业时代而非产品本身的问题,那往往同生态位的东西才是最容易发生类似异变的。
相关评论(0)